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平时亲如兄弟,战时生死相依”

“平时亲如兄弟,战时生死相依”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1-11 16:53:43 | 点击:6967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官兵组织日常训练。刘向杰/摄

编者按

无论北疆雪原还是南域海岛,无论繁华都市还是大漠荒滩,祖国各地到处都有武警官兵站哨执勤的身影、到处都是他们忠诚守护的地方。近期,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组织了“忠诚守护的地方”主题网络宣传活动,对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执勤四大队凌海中队、武警广西总队桂林支队执勤四大队阳朔中队、武警海南总队儋州支队执勤三大队执勤六中队、武警陕西总队铜川支队执勤一大队4个先进基层单位进行深入采访报道,集中反映新时代武警部队忠诚担当使命、守卫社会安宁的坚强决心和坚定行动,立体展现“人民武警爱人民、人民武警为人民”的宗旨情怀。

——————————

四面高墙围起的看守所高处,有两个不足10平方米大小的岗楼,这里就是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凌海中队官兵的哨位。

看守所周围是空旷的芦苇荡,到了夏天,这里的环境可谓“白天炙热烧烤,晚上蚊虫叮咬”。最恼人的是遇上起雾,大雾增加了官兵们巡逻的难度。曾任武警凌海中队中队长的杨毅记得,有一年的大雾从腊月二十七,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三才散去。

官兵们担负着驻地看守所的外围武装警戒,以及属地反恐处突和抢险救灾等任务。中队是一个荣誉众多的单位,曾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被评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武警部队“四铁”先进单位。

1951年,部队奉命抽调一排前往抗美援朝战场,在运送物资途中突然遭袭,33人拼得只剩下5人,为完成任务,他们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英雄一排”的故事至今镶嵌在凌海市军事志上、刻印在每名官兵心里,成为中队建设发展的精神之源。

“每个哨位,背后都是责任。”2012年,在一次交接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一名嫌犯在停车后挣脱了民警的管控向街区跑去。哨位上的一名老班长迅速冲出值班室、跨过栅栏,追上50米外的嫌犯,果断出手,一招就将其制服。

在中队官兵心中,“荣誉比生命还要珍贵”。2019年标兵中队考核,中队仅留下炊事班长张伟一人做饭,一不留神,菜刀切到了手上,为了让战友们能按时开饭,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投入到忙碌的“战斗”中。这次考核,上等兵李金宇在单杠二练习考核中一口气做了168个。

近年来,官兵们多次在各类评比竞赛中摘金夺银,中队先后培养出了党的十五大代表李贺、总队士官标兵王阿南、“深知兵、真爱兵”模范马健、“强军先锋”刘明昊等先进个人。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还曾被武警部队授予“官兵团结模范中队”荣誉称号,“官兵团结”是中队一代代人最珍视的传家宝,中队形成了“把中队当家建、把战友当亲人”“一家人、创家业、传家风”的建队育人理念。

1978年,中队官兵共同栽下一棵柳树,树苗在官兵们的精心培育下,在一个主干上生长出三个枝杈,从此这棵树被取名为“三互树”。如今,走进中队大门,一眼就能看到这棵“三互树”,它象征着互学互帮互教,表达了大家扎根军营、同根同心、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

从中队营房到训练场原本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官兵自己动手把路铺平,用鹅卵石摆出“团结连”三个字。慢慢地,“团结路”也被人们熟知。如今每年新兵下连,都会开展“浇灌三互树,铺好团结路”活动。

“浇花要浇根,带兵要带心,不会带兵就去爱兵。”中队政治指导员李凯说,在凌海中队,战士有困惑难题,所有干部骨干都是兄长朋友。有一次,新疆籍战士斯兰别克心事重重地向班长借钱,又不愿意说出原因。中队干部通过和他家人联系,才得知他父亲生病住院了。战友们第一时间自发捐款,中队为他申请了特困补助,帮助斯兰别克和家人渡过难关。

斯兰别克退役后,给中队寄来一个舵手造型的时钟,他说,“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中队帮我找准了方向,中队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舵手”。

2007年7月,中队收到了退伍战士惠兴富的一封感谢信,这位老班长1977年入伍,1980年退役,他在信中讲,中队关心每一名战士,帮助他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人,官兵互爱像兄弟一样,有了困难人人向前,有了成绩互相谦让,他做梦都想再回中队看一眼。

后来,官兵们就把惠兴富老班长邀请回中队,圆了他的梦。老班长还执意要求在班排宿舍住一晚,重温当年的兵味。这正印证了凌海中队官兵常说的那句话,“进了凌海门、就是凌海人,几年凌海人、一生凌海魂”。

在武警凌海中队,很多官兵把外出叫“出门”,把归队叫“回家”,老兵退役,大家都叮嘱常“回家”看看。在“把中队当家建”的氛围中,图书阅览室没有借书卡,无需提醒归还,没有一本书破旧丢失,还经常多出来不少书;无论是老营区还是新营房,炊事班下水道从来没堵过,看到杂物有人捡、东西损坏有人修、遇到问题有人管。

“团结出人才,团结出好风气,团结出战斗力。”中队长张晨说。近年来,中队官兵不仅在比武场勇争第一,还在实战中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在总队、支队编成内,圆满完成了抚顺清原抗洪、世界园林博览会警卫安保等大项任务,已连续59年被评为先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龚阿媛 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孙林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1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十四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并答记者问。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

时速400公里,中国高铁驶入“无人区”

 【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何 亮  7月9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位于北京朝阳的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成为国内外参会嘉宾关注的焦点。这里,大家争相试乘体验世界首款试验运行时速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

甘肃两当:“桥边音乐汇”奏响红色土地奋进强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青年品牌活动——“‘桥’见青春·桥边音乐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红色小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成为当地青年思想引领与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桥”...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2024
01/11
16:53
浏览量: 696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