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鼓乐艾叶粽香 文化韵味流长(文化中国行)

鼓乐艾叶粽香 文化韵味流长(文化中国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10 12:23:02 | 点击:3878

  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激烈的端午龙舟赛正在进行。
  刘新吾 冉 川摄影报道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景区的安海白塔,与安平桥共同构成“白塔凌空,长桥跨海”的壮美画面。
  陈 钧摄(影像中国)

  上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村民缝制的端午香囊。
  郭晓龙 王国军摄影报道
  下图: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河阳古民居景区展示的端午艾草。
  窦瀚洋 章蕙驿摄影报道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雅溪村村民包粽子迎端午。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永庆村道滘裹蒸粽制作步骤图。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鼓声阵阵,挥桨激浪。时值端午,各地举行赛龙舟活动,人们在奋楫争先的热闹氛围中,感受端午的文化魅力。不仅是赛龙舟,从包粽子到佩香囊,从插艾草到挂菖蒲,形式多样的端午传统习俗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我们在各地村落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中,重温时间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韵味。

  奋楫争先赛龙舟

  龙舟竞渡又称“龙舟赛会”“赛龙舟”“划龙船”等。这是端午期间最富节庆和联欢气氛的一项集体竞技活动。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龙溪镇梅溪村是一个因渡而兴的传统村落,端午赛龙舟是该村的传统习俗。每年从端午节开始,一直到农历五月十三,宜黄河上下游十几个村的几十条龙船云集在梅溪村,展开村与村、组与组龙舟友谊赛。

  而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赛龙舟是当地端午期间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古村中奔流而过的酉水河流经沅江,最后流入洞庭湖。得地利之便,河湾村每年都会隆重举行端午龙舟赛事,邀请渝鄂湘等周边省市县数十支队伍一起奋楫争先。“堆成高山流成河,酉水处处都是歌。”古村在端午期间还将上演精彩的水上特技表演和渔舟歌唱,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特色和丰厚底蕴。

  挂艾插蒲处处忙

  “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条与挂菖蒲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清扫庭院,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端午时节,通过点燃艾条熏屋,或是用艾蒲熬出来的水洗澡,都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时节悬挂艾叶、葛藤。在当地,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客家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当天日出之前,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除、悬挂艾叶等,村中长辈还会给孩子们缝制精美的香包,香包内置朱砂、艾草,清香四溢。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插艾草、配香囊同样也是当地重要的端午习俗。端午当天,村民们一大早便会到嫩江边采集艾蒿,插到自家窗棂和箱柜上。大人会用艾蒿把孩子的耳朵塞上,妇女们聚在一起用达斡尔族传统刺绣针法缝制香囊,老人们则会坐在院子里熏艾草,认为这样可以驱虫保健、一年平顺。

  各地端午香囊制作方式颇有差异。在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用各色鲜艳布条缝制的香囊装入艾草、丁香等十几种中草药,造型别致。而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人们制作香囊用的材料大多以艾草、藿香,还有本土的莞香为主。此外,当地人还乐于收集邻里剩下的碎布缝制香囊包,并称其为“百家布香囊包”。

  在辽宁省瓦房店市许屯镇东马屯村,挂蒲挂艾的习俗有了新形式。在这个以石头房为特色的传统村落,每逢端午,家家都有在门口用桃枝悬挂布猴子的风俗,人们称这种布猴为“把门猴”。过去,“把门猴”主要为家庭手工制作,后来逐步形成了市场化批量生产,其款式、花样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东马屯村的端午集市上,除了往日常见的“把门猴”,还增添了许多象征端午节安康的布粽子、布桃儿等特色经济产品。

  仲夏时节粽飘香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佳节最有代表性的节日习俗。有学者认为,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端午节食品。到如今,粽子更是千种姿态、万般内容,各地根据当地特产和习俗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粽子。

  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石屋坑村,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几天把一扎扎三四寸宽的大箬叶放在井水中浸泡,等叶子充分吸收水分后再挑拣、洗净。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河阳村,粽子不仅是日常美食,也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每当端午临近,村民们会将从山上采摘来的新鲜粽叶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烹煮,而在一旁的盆里,早已调制好的糯米、肉馅等材料芳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当地还将包好的粽子连成串挂在一起,称其为“高粽”,代表着乡亲们对莘莘学子金榜题名的美好祝福。

  经过岁月的沉淀,端午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赋予生活以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团结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综合本报记者朱磊、杨颜菲、刘新吾、王崟欣、郭晓龙、张文豪、贺林平、姜晓丹、胡婧怡、徐靖、窦瀚洋报道)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05 版)

(责编:白宇、袁勃)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4
06/10
12:23
浏览量: 387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