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选手伊文龙和他砌筑的墀头墙。主办方供图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00后小将伊文龙在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冲出重围,成为本届大赛年龄最小的一等奖获得者。在该赛区39名平均年龄47岁的参赛选手中,伊文龙的夺魁之路并不容易。
记者走进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仿佛步入了大型工地。空气中弥漫着灰浆特有的味道。每名选手面前都堆放着各类石材和原料,刨子、斧子、砌刀、水桶等工具摆了一地。
一众老师傅中,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十分显眼。他皮肤黝黑,身穿迷彩裤子和条纹袜子,脚下却踩了一双黑色的老布鞋。24岁的伊文龙是场上年龄最小的选手,但要论接触泥瓦作的年限,他称得上是一名“老师傅”。
伊文龙出身于河北一个工匠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泥瓦作很感兴趣,13岁就跟着父亲在家学手艺。4年前,他第一次离开父亲的庇护,在工地上接触到墀头墙这种建筑构件。“当时别的师傅都会做,就我不会。”伊文龙回忆,那时受到的冷遇让他“特别失落、闹心”,“后来我就在一旁看别人干,偷偷跟着学”。从半生不熟到得心应手,墀头墙被他视为人生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点。而这次大赛,在看到考题是墀头墙的那一刻,他感到“像是命运的安排”。
墀头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具特色的装饰构件,位于山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记者注)两端檐柱之外,衔接山墙与屋檐。作为本次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的考题之一,16个小时的实操比赛中,选手要完成墀头墙的瓦垛砌墙、砖体加工、封山挂瓦等全部步骤,十分考验综合能力。
据裁判介绍,墀头墙这组考题里,最见功力的环节是砍砖。制作时,伊文龙把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放在优先位置,花费了不少时间。他砍出来的砖料线条稳定流畅,拼接处严丝合缝,点睛处的弧形“博风头”看不出丝毫劈砍痕迹,浑然天成。一名裁判点评道:“这砖从线条上就能感觉出自信,非常有精气神。”
伊文龙也确实是个自信阳光的男孩儿。虽然年纪小,但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刻苦训练给了他充足的底气。他曾参与过明十三陵、北京潭柘寺、北京白浮泉遗址九龙池等古建筑的修缮工作,“论经验我不一定比老师傅差”。
伊文龙说,自己之所以擅长砍砖,除了功底扎实外,还因为有合适的工具。他用来切砖的锯是自己改造的,能大大提升切割效率,还得到过有关专家的认可。“好多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用着趁手。”伊文龙咧嘴一笑,“我平时就喜欢边干边琢磨这些。”
性格爽朗的伊文龙在工作中话并不多,干起活儿来耐心又细致,“既然要干,我就得把它干好了,不能迷迷糊糊的”。他举例,在比赛中砌丝缝墙时,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厚度要统一在2-3毫米内,要达到灰缝统一、横平竖直的要求。对于泥瓦作,伊文龙说自己“越干越喜欢”,“热爱才会上心,要先学会付出,再谈收获”。
这份付出也让他得到了期待的回报,捧着一等奖奖状时,伊文龙又咧嘴笑了。赛后,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裁判徐会臣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不少评委都给这名小将“几乎打出了满分”,而他也认为伊文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选手”,“我们希望他能成为年轻工匠的目标和榜样”。
因工作艰苦,泥瓦作文物修复领域很少有年轻人。有时夏天在建筑屋顶工作,瓦面的温度能超过50摄氏度。“站上去都跟烤肉似的。”伊文龙说。虽然辛苦,但他永远忘不了父亲的一句嘱咐:“既然干这个,就不能丢人。”“我的技艺、精神都不能丢人。”伊文龙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