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14 21:06:37 | 点击:442

侨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随着下南洋(包括南美)的人日渐增多,“水客”应运而生。往返于番外和家乡之间,替华侨运送家书、钱银(合称侨批),水上来水上去,故称“水客”。潮汕人另有两个词:“讨水”或“讨海”。大意是,在水上(海上)讨生活的人。一个“讨”字道尽了水客的艰辛和不易。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专业化的“批局”正式形成,潮汕、闽南等地批局林立,侨批的收寄和解付由一开始的单枪匹马(水客时代),发展为成熟的侨批业,运营体系日趋完整,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大生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半数左右的家庭依赖批银生活,故有“食番批”之说。批银用于养家糊口,这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侨批始终悄悄承担着另一种任务:孙中山的海外筹款,以及修桥铺路、兴办学校的善款,也常常用侨批的方式寄回国内。抗战爆发后,侨批更是担起了救亡图存的角色。

存亡继绝之际,许多华侨都曾以“匹夫之捐”尽过微薄之力。每一封侨批,无论数额大小,都自觉同意抽出2%作为个人捐款,由批局在受理时代收。凡是捐过款的,批封上就会盖一个“批捐”的小印章。潮汕会馆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所筹款项,除了救济难民,也用于抗日救亡的一切方面,包括军饷。有些直接用于购置军需物资,如枪支弹药、医疗器具等,进入汕头,再运往各地。抗战前期,天津、上海、广州等大港口纷纷沦陷,汕头成为国内唯一可用的港口。

没多久汕头港也被日军占领,水路完全被堵死。但个人批银、抗战捐款以及实物捐助,并没有真正停止,而是以秘密方式流进国内。

因为,批脚们(收批人,送批人)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另一条路:从泰国直接北上,经过缅甸、老挝之间的漫长交界地带,再到越南,从越南的芒街进入中国广东的东兴镇(后划归广西),由东兴中转后流向潮汕、闽南等地。

东兴镇随之兴旺起来,一些批局、银行、邮政局纷纷在这里设立办事机构,让这个边陲小镇一时成为颇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这条隐蔽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到了越南芒街才算走了一半,另一半同样险象环生,东兴、钦州、南宁、韶关、兴宁、揭阳,批脚们全程以步行为主,有些路段是敌占区,需要武装保护,日夜兼程,耗时几个月才能抵达。

为了准备长篇小说《平安批》的写作,我曾在潮汕生活过一年,也曾多次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过很多华侨后代。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前后捐资超过50亿法币,很多人家宁愿掏空家底,也要支持抗战,满门忠烈者数不胜数。有人把个人的数十万法币遗产全部捐给抗战,有人用准备给母亲祝寿的钱购买棉衣和药品,寄回国内。

泰国潮籍华侨许泽溥在写给妻子蔡纯良的信中说:

自别家园,倏忽五载。今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男儿本当执戈卫国,然羁旅暹罗,商贾为业,虽有报国之志,恨无双翼可越重洋。每念及此,中夜辗转,愧怍难眠。汝素明大义,当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夫既难归,愿吾妻代行匹妇之责。

蔡纯良后来真的去专门学校学习护理和制衣技术,加入汕头妇女抗敌后援会,成为带头人,积极组织战地医疗队、缝制军用棉衣、设立施粥点(救济难民)等。许泽溥蔡纯良夫妇的事迹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编为潮剧,名为《匹妇之责》。

许泽溥给友人“珊兄”的信中又说:

弟漂泊天涯,衣食奔走,值兹国难方殷,男儿报国之秋,为因家界,未克许身报国,中夜深思,于身有愧,然七尺之躯,何甘长此雌伏……

新加坡华侨陈守义在信中要求妻子:

节省家用,月捐三元助军。

菲律宾华侨则在信中嘱托女儿:

辍学任教,以薪俸半数为伤兵购药。

拙作《平安批》中,东兴汇路的发现者是郑梦梅父子,这两个小说人物参照了很多真人真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越南华侨黄阿贵和陈水生运送金条的故事。两人各背着20根金条(俗称小金鱼,每根10两),藏在特制的牛皮腰带内,再背上一筐香菇,扮作山货商,从越南出发,徒步前往潮汕揭阳。好不容易到了潮汕境内,却遭遇暴雨和山洪,木桥断裂,二人坠入水中。陈水生不知去向,黄阿贵上岸后,在岸边找到了陈水生的腰带,只剩7根金条。

丢失的13根金条就一直记在黄阿贵账上,从他后来的工资中扣除。揭阳万兴昌批局1943年的账册中有“失金十三根,记黄阿贵账”的批注,便是证明。1946年后批局曾组织潜水队在陈水生遇难处下河搜寻,真的找到了5根金条。东兴镇一位民间收藏家保存着黄阿贵的腰带,内绣八个字:宁丢性命,不辱批银。

类似的故事,侨批界还有很多。总之,在他们看来,能否把每一封批银安全送到侨眷手里,是攸关性命的事情。如果有一封沉批还在批脚手上,批脚就会寝食难安,无法释怀,甚至死不瞑目。抗战捐款就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侨批光荣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甘肃两当:“桥边音乐汇”奏响红色土地奋进强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青年品牌活动——“‘桥’见青春·桥边音乐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座红色小城注入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成为当地青年思想引领与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桥”...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故事,连通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幻想、自由和冒...

看“幸福”如何跨越山海、穿越时空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给父亲去信原件。广州华侨博物馆供图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幸福通讯处”木匾。本报记者 徐令缘摄  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静静陈列。七个阳刻大字“华侨幸福通讯...

2025
05/14
21:06
浏览量: 44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