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匹夫之捐,匹妇之责(重读抗战家书)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14 21:06:37 | 点击:193

侨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随着下南洋(包括南美)的人日渐增多,“水客”应运而生。往返于番外和家乡之间,替华侨运送家书、钱银(合称侨批),水上来水上去,故称“水客”。潮汕人另有两个词:“讨水”或“讨海”。大意是,在水上(海上)讨生活的人。一个“讨”字道尽了水客的艰辛和不易。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专业化的“批局”正式形成,潮汕、闽南等地批局林立,侨批的收寄和解付由一开始的单枪匹马(水客时代),发展为成熟的侨批业,运营体系日趋完整,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大生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半数左右的家庭依赖批银生活,故有“食番批”之说。批银用于养家糊口,这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侨批始终悄悄承担着另一种任务:孙中山的海外筹款,以及修桥铺路、兴办学校的善款,也常常用侨批的方式寄回国内。抗战爆发后,侨批更是担起了救亡图存的角色。

存亡继绝之际,许多华侨都曾以“匹夫之捐”尽过微薄之力。每一封侨批,无论数额大小,都自觉同意抽出2%作为个人捐款,由批局在受理时代收。凡是捐过款的,批封上就会盖一个“批捐”的小印章。潮汕会馆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所筹款项,除了救济难民,也用于抗日救亡的一切方面,包括军饷。有些直接用于购置军需物资,如枪支弹药、医疗器具等,进入汕头,再运往各地。抗战前期,天津、上海、广州等大港口纷纷沦陷,汕头成为国内唯一可用的港口。

没多久汕头港也被日军占领,水路完全被堵死。但个人批银、抗战捐款以及实物捐助,并没有真正停止,而是以秘密方式流进国内。

因为,批脚们(收批人,送批人)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另一条路:从泰国直接北上,经过缅甸、老挝之间的漫长交界地带,再到越南,从越南的芒街进入中国广东的东兴镇(后划归广西),由东兴中转后流向潮汕、闽南等地。

东兴镇随之兴旺起来,一些批局、银行、邮政局纷纷在这里设立办事机构,让这个边陲小镇一时成为颇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这条隐蔽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到了越南芒街才算走了一半,另一半同样险象环生,东兴、钦州、南宁、韶关、兴宁、揭阳,批脚们全程以步行为主,有些路段是敌占区,需要武装保护,日夜兼程,耗时几个月才能抵达。

为了准备长篇小说《平安批》的写作,我曾在潮汕生活过一年,也曾多次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访问过很多华侨后代。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东南亚华侨前后捐资超过50亿法币,很多人家宁愿掏空家底,也要支持抗战,满门忠烈者数不胜数。有人把个人的数十万法币遗产全部捐给抗战,有人用准备给母亲祝寿的钱购买棉衣和药品,寄回国内。

泰国潮籍华侨许泽溥在写给妻子蔡纯良的信中说:

自别家园,倏忽五载。今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男儿本当执戈卫国,然羁旅暹罗,商贾为业,虽有报国之志,恨无双翼可越重洋。每念及此,中夜辗转,愧怍难眠。汝素明大义,当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夫既难归,愿吾妻代行匹妇之责。

蔡纯良后来真的去专门学校学习护理和制衣技术,加入汕头妇女抗敌后援会,成为带头人,积极组织战地医疗队、缝制军用棉衣、设立施粥点(救济难民)等。许泽溥蔡纯良夫妇的事迹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编为潮剧,名为《匹妇之责》。

许泽溥给友人“珊兄”的信中又说:

弟漂泊天涯,衣食奔走,值兹国难方殷,男儿报国之秋,为因家界,未克许身报国,中夜深思,于身有愧,然七尺之躯,何甘长此雌伏……

新加坡华侨陈守义在信中要求妻子:

节省家用,月捐三元助军。

菲律宾华侨则在信中嘱托女儿:

辍学任教,以薪俸半数为伤兵购药。

拙作《平安批》中,东兴汇路的发现者是郑梦梅父子,这两个小说人物参照了很多真人真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越南华侨黄阿贵和陈水生运送金条的故事。两人各背着20根金条(俗称小金鱼,每根10两),藏在特制的牛皮腰带内,再背上一筐香菇,扮作山货商,从越南出发,徒步前往潮汕揭阳。好不容易到了潮汕境内,却遭遇暴雨和山洪,木桥断裂,二人坠入水中。陈水生不知去向,黄阿贵上岸后,在岸边找到了陈水生的腰带,只剩7根金条。

丢失的13根金条就一直记在黄阿贵账上,从他后来的工资中扣除。揭阳万兴昌批局1943年的账册中有“失金十三根,记黄阿贵账”的批注,便是证明。1946年后批局曾组织潜水队在陈水生遇难处下河搜寻,真的找到了5根金条。东兴镇一位民间收藏家保存着黄阿贵的腰带,内绣八个字:宁丢性命,不辱批银。

类似的故事,侨批界还有很多。总之,在他们看来,能否把每一封批银安全送到侨眷手里,是攸关性命的事情。如果有一封沉批还在批脚手上,批脚就会寝食难安,无法释怀,甚至死不瞑目。抗战捐款就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侨批光荣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_

原标题: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作者:王小王【近作速览】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

2025
05/14
21:06
浏览量: 19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